重庆市2023年法律行业发展情况大数据分析报告

发布时间:2023-10-25

       中国各地发展精彩纷呈,各区域法律服务市场也日益受到重视。随着各地律师行业数据陆续公布,律洲法律展开了对区域法律服务市场的系列分析研究,并定期持续发布,用更细致的视角,呈现中国律师行业的格局。
       本篇文章聚焦重庆市法律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,包括律所及律师数量、业务情况、司法环境等多个层面,拓展分析维度,提供多元视角,以供重庆市律所及律师规划参考。

       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,“一带一路”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,近年来逐渐驶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

       万亿GDP城市被认为是经济强市的标志。数据显示,2023上半年的GDP十强城市中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“前三强”格局未变;重庆继续领先广州,夺得第四。经济增长驱动下,重庆法律服务业也迎来良好的机遇。本次调研借助相关信息库进行综合分析,以管窥重庆市法律市场的发展。

一、现状

1、机构

       据重庆律协数据分析,截止2022年底,重庆市律师事务所总数达910家(注:本地分所合并计算,不合并计算则为955家),较上年增加27家,增长3.06%。合伙所(含分所,下同)647家,占全市律所71.10%,较上年增加45家,增长7.48%;个人所263家,占28.90%,较上年减少18家,减少6.41%。总体上,合伙所逐年增加,个人所逐年减少,律所结构不断改善,律所联合发展已是流行趋势。

       此外,2022年,全市30人以下律所844家,占92.75%,较上年增加21家,增加2.62%;30—49人律所27家,占2.96%,较上年增加2家,增加8%;50—99人律所23家,占2.53%,较上年增加4家,增长21.05%;100人以上律所16家,占1.76%,与上年持平。2018-2022年,小微律所占比逐步下降,但总量依旧庞大;大中型律所占比逐年提高,出现可喜变化,律所的律师人数规模稳步扩大。另一层面,律所及律师发展向上向好,行业内卷也就更加激烈,更要求律所及律师切实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,以期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。


2、人员

       据重庆市律协数据分析,截至2022年底,重庆全市共有律师16069名,相较2021年增加1489名,增长10.21%,涨幅较大。与此同时,重庆市人口为3213.3万人,因此,全市每万人中即有5人为律师,而2022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律师数量为3.38人,由此可见,重庆市律师数量占比相对较高。
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在律师类别层面,2022年末,重庆全市专兼职律师13027人,占81.07%,较上年增长1115人,增长9.36%;公职律师(含法律援助律师,下同)2465人,占15.34%,较上年增长286人,增长13.13%;公司律师577人,占3.59%,较上年增长88人,增长18%。最近五年全市专兼职律师年均增长9.59%,公职律师年均增长13.32%,公司律师年均增长33.07%,公职律师、公司律师增长尤为显著,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对法治的重视。


       此外,2022年末,全市30岁以下(不含本数)律师3258人,占20.28%;30岁至49岁律师9885人,占61.51%;50岁至64岁2556人,占15.91%;65岁以上律师370人,占2.30%。


       值得注意的是,在重庆市律协对青年律师生存与发展现状的专题调研数据中,青年律师年收入5万以下占31%,无底薪占40%,入不敷出占34.18%。可见,重庆市青年律师年收入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且低于该市社会平均工资标准的已超三分之一,生存发展压力极大。


       另外,在调查结果中,多数青年律师表示,自己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,工作强度和案源开拓是其压力来源的主要方面。


3、业务

       2022年度,全市律师行业办理各类诉讼和非诉法律事务304789件,较上年增加13316件,增长4.57%,其中,办理刑事诉讼业务16051件,占总数5.27%;办理各类民事诉讼业务197402件,占总数64.77%;办理行政诉讼业务5903件,占总数1.94%;办理仲裁业务6688件,占总数2.19%;办理非诉及其他业务44030件,占总数14.45%;咨询和代书34433件,占总数11.29%;代理申诉282件,占总数0.09%,业务总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。

       2022年度,全市律师行业办理各类诉讼和非诉法律事务304789件,较上年增加13316件,增长4.57%,其中,办理刑事诉讼业务16051件,占总数5.27%;办理各类民事诉讼业务197402件,占总数64.77%;办理行政诉讼业务5903件,占总数1.94%;办理仲裁业务6688件,占总数2.19%;办理非诉及其他业务44030件,占总数14.45%;咨询和代书34433件,占总数11.29%;代理申诉282件,占总数0.09%,业务总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。

      此外,2022年,重庆全市律师总人数相较2021年增加1489名,而全年办理诉讼案件数量相较2021年却减少了22344件。据此计算,2022年案件数量( 202856)与律师人数比(16069人)为:12.62件/人。律师人数增长10%,案件总量却减少10%,“僧多粥少”,律师人均案件受理量低,行业内卷愈加严重。

      此外,2023年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数据显示,2022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117.5万件,其中新收101.3万件,审执结108.2万件。也就是说,全市法院所受理的庞大案件量中仅有26%的案件经律师办理,这剩下的74%为什么没经律师之手?这不由得我们反思。

4、创收

       2022年度,重庆市律师行业服务总产值50.33亿元,较上年增加8.45亿元,增长20%。全市律所平均产值553.14万元(本地分所合并计算,下同),全市律师行业人均产值38.64万元,全市律所服务产值1亿元以上的律所9家,其中,3家超过2亿元,1亿元至2亿元的有6家,全市律师行业服务近五年来总产值年均增长13.22%。此外,据重庆市人民政府披露,该市2022年GDP总产值为29129.03亿元,律师行业产值占比0.17%。重庆市经济增速及行业发展成果固然可喜,但也不能盲目乐观,因为其他兄弟城市的法律市场也保持了较高增速,整个行业的竞争压力依然存在。

二、困境

       第一,与我国东部地区的差距较为明显,且业务结构发育不够完善。重庆市地处西部地区,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,东部地区律师行业发展总体强于重庆市,高端、复杂、新兴业务的市场需求、发展环境、行业管理能力等方面也优于重庆市。但是,重庆在强劲基底之上,不缺乏新的发展驱动力,重庆地区律所需面对市场需求补短板,锻长板。对于本土中小型律所来说,可发挥自身灵活性强的优势,主动向全国规模强所学习先进经验。
       第二,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。重庆市地处西部内陆地区,集大城市、大农村、大山区、大库区于一体,律师资源主要聚集于主城区和区域中心,其中71%的律师事务所和71%的执业律师集中在主城九区,11%的律师事务所和13%的执业律师集中在万州、涪陵、黔江、江津、合川、永川6个区域中心城市。
       第三,青年律师生存仍存困境。随着重庆律师队伍的不断壮大,青年律师的人数会持续扩大,为律师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。但与此同时,工作强度及案源开拓也带给了青年律师巨大的压力,其面临着复杂的执业困境。青年律师业务主要来源于指导律师或团队负责人,自行拓展的案源不稳定,开拓案源渠道不足,自我营销的意识薄弱。

       第四,大所进驻,竞争格局加剧。自2013年开始,京沪大所纷纷进驻重庆,其品牌优势对重庆本土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根据ALB的一份统计,2015年左右,中国最大的前20家律所中,有7家在成渝两地均设有办公机构。
      近年来,外地律所进驻重庆市场的脚步并未放缓。相较重庆本土所,全国规模所的优势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:一是品牌,二是相关资质。该类优势在业务招投标的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。但仅仅依靠“品牌输出”,实际上分所的资源整合能力较为有限,缺乏长期、持续的竞争力。在此境况下,本地律所想赢得竞争,必须落实到律师的服务能力本身。只有做精做细,提供让当事人满意的服务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。

三、发展

       第一,围绕产业政策,律师行业的发展需与重庆的经济地位和发展相匹配。截至2022年6月,在重庆落户的世界500强公司已达312家,处于全国前列,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外资选择落户的首要原因,加之现今重庆经济总量已反超广州,位列全国第四。重庆的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法律服务产业,依托重庆的产业结构,不断提升律师行业整体创收在GDP中的比重,将是重庆律师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。
        第二,专业化发展,不断提升提供高附加值、新型法律服务的能力。要提升重庆律师在资本市场、公司并购、知识产权、境外投融资、涉外商事贸易仲裁、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法律服务能力。与此同时,要充分引导,让重庆法律市场中形成一批能够提供多层级、一站式法律服务的精品化、专业化、特色化律师事务所。
        第三,提高律师事务所管理水平,完成一体化、公司化转型和升级。随着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需求日趋多元,律所管理已成为律所竞争的新战场。如何平衡发展的速度与质量,如何形成有效的、协同的规模化已愈发成为布局的关键。为满足市场需求,提高律所的集约化水平,释放规模效益,一体化管理和公司化管理进入律所管理者的目光之中,分配机制的改革、管理模式的完善、市场部门的构建、职业经理人的引进、专业部门/团队的划分成为近十多年中国一线大所讨论的专题,而管理改革、结构化升级将持续成为律所发展的重要命题。


       第四,规模化布局,打造西部大所强所。相比于“东征西伐、北上南下”的京沪大所,西部律所的规模仍然较小。目前,重庆“百人所”占比仍旧较低。在律师行业竞争逐渐白热化的状态下,重庆市中小型律所需居安思危,走向规模化布局,增强灵活性和自身特色,在西部地区站稳脚跟之后,进行全国乃至全球的布局。
       第五,培养“高端化”人才,建立人才荟萃,业务精良的法律人才高地。人才机制决定市场未来,重庆地区律所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人才资源,不断吸收青年律师的加入,并加大对青年律师的培养力度,针对青年律师所面临的困境制定应对策略,重点为青年律师案源获取提供必要支撑。
      第六,在信息化浪潮之下,拥抱“互联网+法律”。五年间,全国律师人数从30万飙升至60万,在需求量级不变的情况下,律所之间的竞争可想而知。弱肉蚕食,一味固守传统,不求新、不求变,难免被市场淘汰。市场资源加剧的时代下,网络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,互联网市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传统所的必争之地,而“互联网+法律”也将是未来西部地区律师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        第七,成渝地区各区域律所可协同发展,打造成渝地区律师行业“双城记”。如果说北京和上海堪称中国法律市场的头部“双城”,那么成都和重庆则是西部律师行业的“双城”,其律师行业的各项数据指标不仅领先于西部地区,而且走在了全国前列。但是,成都、重庆与北京、上海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。尤其是在“百人所”及50-100人的大中型律师事务所数量方面,差距甚大。
       接下来,对律师事务所持续进行专业化、规模化布局,是成都和重庆律师行业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。与此同时,成都、重庆作为中国法律市场的西部重镇,在目前已有不少公司化运营、规模化发展,甚至已进行国际化布局的大所的现状下,成渝地区法律行业若能联合发展,将雄踞西南,更快走向全国。

新闻动态